查看原文
其他

邓宇:新时期加快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邓宇 农村金融研究 2023-10-24

新时期加快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邓宇

作者简介:邓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引用格式:邓宇. 新时期加快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12):62-70.

「摘要」加快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重要议题,也是破解金融发展不均衡、国际金融竞争力不足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可靠路径。应该明确的是,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与欧美或其他国家有本质不同,在金融服务理念、金融发展模式、金融创新机制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论文提出,银行业综合经营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兼具国际视野,立足国情特色,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把综合经营高质量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提升综合经营监管治理水平,持续增强银行业综合经营能力。

「关键词」实体经济;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金融治理


一、引言

新时期,稳步推进银行业综合经营既是国家金融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对此,构建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体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为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实现了从量的规模增长到质的加快转变。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首先应明确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围绕新的战略部署和布局,必然要求中国银行业担负更大的使命、承担更大的责任,不断增强银行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要求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银行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支持,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引领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三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需求变化要求配套的综合经营服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重点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加强投融资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服务供给,依托综合经营才能更好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二、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的监管保障

王兆星、曹宇(2019)的研究指出,银行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中介力量,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事关广大存款人的权益、国家金融安全稳定。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占据了国家金融资产的核心部分,是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普遍以综合经营为主,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银行机构通过综合经营实现跨国投融资布局,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也具备应对复杂变化环境的能力和韧性,也更容易率先走出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大型银行通过并购重组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肖钢(2011)认为,综合经营使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虽然它们在危机中受到重创,但许多业务仍然是盈利的,部分弥补了经营亏损。比较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净利润与总资产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经营能力持续增强,2019-2021年中国四家国有大行的净利润规模上升较快,2020年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等国际大行(见表1)。但是,近几年欧美国家的综合经营集团相继出现盈利水平下降、业务发展止步不前、风险过高等问题,反映了欧美银行综合经营的困境。因此,加快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格局。

当前,国家金融治理与国家金融能力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主要是以银行信贷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模式,而在投资银行、资金业务等领域还未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此前也引发了“影子银行”等问题,实质上不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能发挥。同时,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日趋复杂多变,要求更加重视金融治理问题。因此,中国的银行业综合经营绝不是走国外混业经营的老路,而是明确“守正创新”,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必须构筑更加牢固、安全、可靠的监管屏障。从近几年中国金融改革成效来看,金融监管能力、金融治理水平均得到了提升,夯实了综合经营的发展根基。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3%,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同时,持续推进金融治理工作,有序化解处置金融风险,其中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从核心监管指标来看,过去十年中国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合理水平,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大型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45.26%,资本充足率为17.26%(见图1)。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银行业在国家金融治理和国家金融能力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领域,推动综合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具备牢固的监管屏障。近几年,中国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深化,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发布了《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 银 保 监 发〔2020〕40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等重要监管文件,以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经过持续的金融监管改革,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方面,银行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金融监管改革,回归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总体稳健性增强;另一方面,银行业具有综合经营的基础、结构和资源,在资产负债结构、主营业务经营以及市场竞争力提升方面成效突出,具有较强的韧劲和发展潜力。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考验的是银行、保险等金融业机构防范风险的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需要推动金融监管改革创新,从金融监管协调、监管科技等方面寻求突破,并加快向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转变。

同时,国家各级部门围绕金融业综合统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以及国有金融机构主责主业发展等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为银行业综合经营平稳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2019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明确提出,大型商业银行要在“做强”上下功夫,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特色和客户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各业务条线、各子公司的服务整合、流程衔接和系统融合,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2020年11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国有金融机构聚焦主业、压缩层级等相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20〕111号),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应当明晰发展战略,按照突出主业、做精专业、内部分业的要求,审慎有序开展金融综合经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先后联合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银发〔2020〕289号)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1〕第5号)》,不断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为银行业综合经营创造更加完善的监管生态。


三、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以综合经营能力建设增强竞争优势

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世界秩序加速演变,“东升西降”的趋势增强,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衰退风险,金融过度发展,而实体经济“自废武功”,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主要在于“脱实向虚”。反观中国,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发展根基,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视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从2012年 的22.5%提 高 到2021年 的 近30%,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进一步夯实了经济韧劲基础。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新的情况。一方面,宏观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传统的房地产、基建以及粗放型经济产业等资产将转型,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基建、绿色能低碳等资产将加快崛起,这就导致银行业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质量也会随之出现新的情况;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发展导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这就要求银行机构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快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银行机构的发展韧劲,考验着银行机构的综合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综合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显示,上榜的全球31家银行机构中10家为中国银行机构,包括工商银行(第22位)、建设银行(第24位)、农业银行(第28位)、中国银行(第42位)、交通银行(第155位)五大国有大行。根据方卫星、武雯(2022)比较2001年和202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千家大银行一级资本排名情况,五大国有大行的排名位次均大幅上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排名第1、2、3、4、11位。从千家大银行重点分布区域银行一级资本、资产、利润占比数据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份额远超欧美发达国家(见表2),表明国际竞争实力持续增强。综合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保持平稳,2017-2021年间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速为8%,2012-2021年银行贷款年均增速为13.1%,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进一步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倾斜。截至2022年6月末,制造业、基础设施、普惠小微在贷款结构的占比分别为35.2%、19.1%、10.6%。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仍面临日趋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力度加大,考验了银行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麦肯锡发布的《2021年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的收入、盈利水平增速有明显放缓态势。2021年末国内银行业净息差为2.08%,收入和净资产收益率增速分别由2015-2020年的10%和12.7%降到8.3%和11%。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全年净利润达到279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889%,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同比增加了0.5个百分点,达到1.2%。虽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非常齐全的金融牌照,但这些牌照并未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综合经营的优势并未完全释放出来,表明综合经营能力有待提升。潘功胜(2014)分析认为,综合经营在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收入多元化以及顺应国际潮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未来推动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各类金融牌照的功能定位,既要规范金融牌照发放,严格准入门槛,又要激活各类金融牌照的功能和作用,促进金融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

从经营业绩来看,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行相比,在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资本回报率(ROIC)等核心价值创造性指标方面仍存有一定差距。麦肯锡发布的《中国Top40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 (2021)》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TOP40家银行中仅有1家银行风险资本回报率(RAROC)较上年上升,其余39家银行的RAROC均下降;有16家银行经济利润为正值,24家银行经济利润为负值。但是,对比全球主要商业银行ROE与ROA不难发现,中国银行机构的ROE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2021年4家国有大行的ROE均超过了10%,建设银行则达到了12.2%,已经超过了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巴克莱银行(见表3)。总体来看,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银行机构一般持有多个金融牌照,实施多元化综合经营,在公司治理、全面风险管理、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五家国有大行的海外机构数量达1286家,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全覆盖。从国际金融竞争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银行业要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赖于通过海内外分支机构布局完备、国际国内金融服务设施齐全、金融供给能力更强的国有大行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以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末,轻度、中度、重度三种情景下中国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均高于10.5%的监管要求,表明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对宏观经济冲击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213%,远高于监管要求。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一般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出现逐步下降趋势,息差将进一步收窄,要求银行机构着眼于提高综合经营效益,加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应看到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及不确定性正在增加,未来银行利润增速可能随着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明显加大,银行利润增速可能下滑,未来的发展将不再是仅追求规模扩张或短期的盈利目标,而是应汲取发达国家银行业激进发展的深刻教训,加强金融治理体系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内需要加快“补短板”,既要从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上花大力气整治,巩固资产质量,又要从综合经营的角度出发,加大金融服务供给,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同时,对外需要加强合规管理,审慎开展国际业务、跨境业务等,特别是针对欧美经贸和金融制裁滥用等,应注意建立安全防火墙机制。

中小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小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96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9%。但是,过去一段时期中小银行陆续暴露出内控风险较突出、股东股权不清晰等问题,其中一些典型风险事件暴露出部分机构存在公司治理“顽疾”。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农村中小银行风险相对高发,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风险仍为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186家和103家。近几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中小银行的治理监管,2018-2020年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股东股权专项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基本符合监管要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2018-2021年间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保持在12.7%左右,同期城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年均值(178%)高于农村商业银行(128%),表明农村中小银行金融治理和经营能力提升仍有待加强(见图2),2021年全国农村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12.4%,不良贷款率4%,拨备覆盖率122.9%,总体上监管指标表现良好。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小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3万亿元。面对新的形势,未来仍有必要持之以恒推进金融治理工作,改进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监管效能。

全球正经历百年变局、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危机的考验,欧美国家的经济滞胀风险加剧,新兴国家的衰退加快,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银行业经营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海外布局和海外利益增多,银行机构需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在国内综合经营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且要在国际市场、国际金融体系中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包括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国家战略投资,涉及到能源、资源、科技等大型跨国企业并购投资、股权投资等诸多领域,要求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实力。应该看到,百年变局加快演变,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全球经济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发达国家滥用金融、科技和贸易制裁等,严重威胁到全球经济治理。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3万亿美元,对外负债1.57万亿美元,其中存贷款、债券、股权等其他资产占比分别为73%、15%和13%,而美元资产和其他币种资产占比分别为66%、19%。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中国大中型银行国外资产和负债分别为6.84万亿元、0.89万亿元(见图3)。因此,面对新的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首要是建立覆盖国际市场、地缘政治、次级制裁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不确定性。


四、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一是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国内外经验表明,金融创新必须根植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最终都会引发金融风险。银行业综合经营并非完全依赖于多牌照资源,也不是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将金融治理水平、金融管理能力融入到综合经营发展之中,夯实发展根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能够快速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邓宇(2022)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均衡发展的金融。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预计国际金融竞争将更趋于激烈,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将趋于复杂多变,提升银行业综合经营能力,夯实金融治理基础,将有助于整合金融资源,依托更厚实的资产质量和资本金有效提升风险处置能力,引导银行机构谨慎、稳健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类风险挑战。经验证明,在遭遇多次外部环境冲击时,中国银行业均依托综合经营优势保持了发展韧劲,抵御了外部巨大的不确定性冲击,金融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国有大行起到了“压舱石”作用。未来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时,加强综合经营能力建设很有必要。

二是构建与产业转型相匹配的金融供给体系的需要。银行业综合经营具有特殊功能,能够通过发挥多种牌照资源,形成横向总分子联动、纵向全面协同的作战体系,从而为经济产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并通过资源协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加快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银行业加强综合经营能力建设,特别是发挥好国有大行的主力军作用,释放各类金融牌照潜力,以发挥投融贷债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满足科技企业、新兴产业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需求,进一步推动传统信贷与新的投融资模式实现有机结合,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依托,提供全流程、全链条的金融服务,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创设更多轻资产、纯信用等为主的融资环境,满足科创企业、新兴产业、新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近几年,国有大行聚焦主责主业,在服务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十分有力的金融支持,其背后正是通过发挥综合经营优势,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资源和产品组合,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的金融动能。

三是更好地满足居民普惠多元的金融服务需要。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加深,社会民生福祉建设进程加快,居民消费需求更加强调多元化、高品质,这就要求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民生、普惠金融服务,增强配套金融服务供给,提供相适应、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补齐金融服务短板。银行业综合经营有利于发挥多牌照资源、广泛机构布局优势,通过数字化、金融科技等手段促进金融服务成本下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快推动金融服务下沉,聚焦偏远地区、弱势群体、中小微个体工商户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为全体人民提供普惠、均衡和多元的金融服务。同时,国家强调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居民庞大的金融资产,必然要求提供专业、综合的资产配置能力。银行业综合经营应全面融合共同富裕发展理念,推进财富管理的普惠化、大众化,加快提升资产管理组合水平,满足不同群体的资产配置需求,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强财富金融保值增值的功能,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而言,银行业综合经营拥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上升、内部经营风险控制以及监管指标变化,以及短期内综合经营效益下降、资本消耗增加等问题。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强国,其银行业竞争力提升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利益、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国际金融竞争的大局。未来,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应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目标就在于支持国家各项战略布局,加快提升金融治理水平和持续增强金融竞争力是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着力点。


五、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是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不照抄照搬欧美模式。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经营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把握好三大重点:其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应区别于欧美、日韩以及拉美等混业经营模式,而是着眼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归根到底在于通过提升银行业综合经营水平,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加强国家金融治理与国家金融能力建设,坚定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其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国家提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任务,对银行业综合经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有大行应身先士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金融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服务好国家民生建设工程、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大众化和均等化;其三,把握好综合化和国际化两大优势,随着中国经济贸易在全球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经济利益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国、各地区,国际金融业务需求明显增强,中资银行机构应秉持综合化和国际化两大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际化促进综合经营质效提升,加强内外联动,维护保障国家海外经济利益。

二是明确综合经营发展定位和目标,强化综合经营能力建设。一方面,近年来,国家明确金融要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区域、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到,推动银行业综合经营绝不是简单地将银行业资产规模做大,单纯地追求业绩数量增长,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的业务扩张模式,而是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防止“脱实向虚”,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巨大优势和显著作用,加强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最大化利用好金融资源,优化提升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银行业综合经营必须强调正确的发展导向,既要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规范公司治理架构,准确定位银行、保险、证券投资、股权投资、投资银行、租赁等各类金融牌照的功能及作用,突出银行集团子公司政治能力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苦练内功”,建立服务国家战略的长效机制,也要明确综合经营发展重点,以满足各类企业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的金融服务需求,在金融监管规范引导下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坚守稳健经营、合规经营的底线和红线。此外,建议加大对银行机构从业人员的考察管理,提升综合经营专业水平,促进各项战略任务落地。

三是适时推动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创新探索综合经营模式。一方面,依据国家金融发展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前期金控公司持牌经营试点经验和监管规范,适时推动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考虑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已有的各类金融牌照和业务规范,在明确集团与子公司权责义务的基础上,整合多种金融牌照资源,加快推进子公司金融监管与公司治理,巩固提升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协同效应,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结合银行业发展生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目前国家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以及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背景下,传统的信贷模式、授信政策和展业模式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金融市场要求。建议通过综合经营试点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在有效管控关联交易和交叉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探索推进银行集团子公司专业化建设,考虑新增注册资本或扩大股权投资,夯实其他银行金融牌照效能,进一步促进“投行+商行”以及“投贷联动”可持续发展,发挥银行业综合经营优势,全方位服务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实业与金融的有序协调发展。

四是提升综合经营监管水平,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屏障。推动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前提就在于公司治理,苦练内功,夯实发展根基,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将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置于首要地位,依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现行的监管规定以及针对银行集团和子公司股东股权管理等规章制度,建议参照日本《银行控股公司创设特例法》、德国《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等类似监管经验,考虑推出专门针对银行业综合经营监管的法律法规,为银行业综合经营提供监管指引和法律保障;二是严格规范银行业综合经营持牌经营,建立健全金融牌照监管机制,审慎管理各类金融牌照发放和业务许可,严格依照《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等监管规定,围绕银行业综合经营监管进行定期评价、压力测试或现场检查,提高综合经营监管和治理水平;三是稳步推进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发展,建议首先梳理规范现行银行集团与子公司的治理体制机制,加强并表管理、风险管理、股权管理等综合治理,有序推进银行控股集团及子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完善风险隔离机制,防范交叉业务风险、关联交易风险。

五是加大综合经营实证研究,为综合经营管理提供智力支持。银行业综合经营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建议围绕三个方面深化研究:一是从国家金融治理和国家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将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研究从传统的成本收入效应、风险损失以及业务增长等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构建银行业综合经营研究体系,摆脱传统综合经营研究的局限性,突出综合经营研究的战略性、全局性,融入国际金融竞争、国际金融体系等研究视野,拓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二是结合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概念、范畴以及结构等核心命题,结合定量与定性、实证与案例等不同方法路径,总结提炼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模式、监管模式,加强国际比较研究,突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为构建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三是围绕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实际成效和现有的结构特征等,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聚焦银行机构集团与子公司业务联动、海内外业务经营以及综合经营成本收益效应等研究子领域,拓展综合经营研究边界,以便提出更具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前瞻性的对策研究,提高政策研究水平,服务整个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共同富裕目标任务。

原文载于《农村金融研究》2022年第12期


关于我们

《农村金融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本刊侧重于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欢迎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广大金融实践者积极投稿。

投稿请登录http://ncjr.cbpt.cnki.net

欢迎扫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